当前位置 > 散户吧 > 财经要闻 > 宏观经济 > 行业观察 | 制造业的未来蓝图:“超自动化”工厂何以实现?

行业观察 | 制造业的未来蓝图:“超自动化”工厂何以实现?

发布时间:2025-07-18 15:31来源:全球财经散户吧字号:

1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图源:埃森哲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文|毛一宁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起,每一次技术革新浪潮,都会重新定义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两百年来,工业制造已经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四轮变革。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而在当下,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正在为为制造业引入新的发展范式。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1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工厂会是什么样?基于一项在全球展开的深度调研,2025年6月,领先的专业服务公司发布报告《未来的制造》。在这份报告中,埃森哲将2040年的未来工厂愿景概括为“超自动化”——一个超越传统自动化与数字化的新蓝图。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报告指出,高标准的成本效率与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工厂保持竞争优势的必备基础,未来,真正的差异化优势将体现在弹性、可持续性与智能化水平。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这将由四大因素所驱动:劳动力、自动化、AI优化以及数字化。对于2040年的制造企业来说,不必再纠结于是否使用技术,因为它们将成为“标配”,而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能否无缝缝合这些技术,并将其扩展为一体化智能系统。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在埃森哲调研的行业中,工厂的规划期通常为五到七年,而“超自动化”作为十五年后的远期愿景,目前仍然面临人才短缺、AI部署缓慢等现实挑战。但埃森哲认为,企业需要提前规划并采取行动,重塑员工技能、推广智能自动化应用、将AI融入决策过程,并彻底拥抱数字化。这既是支撑工厂短期运营的必要条件,也是为长期发展打下根基的关键。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超自动化”与当前的工业4.0实践有何区别?人类员工将在未来面临怎样的挑战?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又将给制造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在不久前的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笔者对话埃森哲资深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工业X及供应链与运营业务负责人菲·克兰默(Fay Cranmer),探讨“超自动化”的概念及其实现路径。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超自动化工厂:在高度自动化的同时保持灵活性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在当前的工业制造实践中,“黑灯工厂”是一种基于工业4.0战略的先进落地形态。借助高度自动化、数据互联、智能决策等技术,黑灯工厂可以实现“关灯运行”、无人操作的生产模式。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但克兰默表示,自动化水平超越一定的临界值后,因为无法动态适应,反而会阻碍进步,而超自动化则是对高度自动化的一种解决方案。与黑灯工厂的无人化相比,超自动化将在使用机器和人类之间取得平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她强调,人类更擅长的是复杂的信息处理、创新思维和主动决策,而这些都是极难通过编程赋予机器的能力。在协同、监督、支持和维护自动化运营方面,人类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这一作用正日益凸显。因此,人在未来的超自动化工厂中不会消失。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1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图源:埃森哲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但人的价值会被重新评估。克兰默表示,制造业仍然需要人的存在,但工作内容会发生很大改变。总体趋势是,人会从事更高层次、更具知识性和思维性的工作。企业的具体需求也会发生转变,比如电动汽车领域正在从传统的内燃机设计转向“软件定义汽车”设计,以前需要的80%是机械工程师,而现在需要的70%-80%是软件工程师。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任何先进技术,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人才和流程,都会因现有生产运营体系的排异效应而困在技术验证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因此,推动劳动力转型刻不容缓。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克兰默提到,当前很多制造业工厂的员工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电子邮件,这必须发生转变,企业需要提升员工的数字素养,并让他们适应与机器、AI等技术协作,用这些技术提升员工的工作体验和效率。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报告认为,到2040年,工厂将不再需要传统的“管理”,而是智能化的“协同运作”。超自动化工厂具备自我优化的能力并由AI赋能,将机器人、数字孪生和人工监督融入一个智能化、超自动化的制造生态体系。这样的制造生态体系将远不只是能够规模化执行流程,更能实时预见潜在干扰、灵活应变并优化生产,实现实时高度自主的运行状态。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除了保留人力和AI赋能外,人形机器人也是使超自动化工厂更为灵活的一大要素。克兰默提到,与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往往更容易被“移动”和重新部署,适应不同任务的能力也更强,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不过,人形机器人目前落地验证不多,现在还难以断言未来其一定能在工业场景中全面落地,仍需解决速度、成本和系统集成复杂度等难题。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小编:财神)

专家一览机构一览行业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