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散户吧 > 财经要闻 > 宏观经济 >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TAN Khee Giap:从“偶然”到顶尖,新加坡如何成为金融中心?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TAN Khee Giap:从“偶然”到顶尖,新加坡如何成为金融中心?

发布时间:2025-11-14 06:11来源:全球财经散户吧字号:

11月13日,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财富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浙江金融研究院、浙江财鑫传媒承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在杭州举行。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TAN Khee Giap(陈企业)分享了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故事,他表示这不是精心规划的蓝图,而是一场主动拥抱“意外”的顺势而为。新加坡的成功并非源于先天优势,而是在机遇出现时,政府与公务员体系所展现出的务实、胆识与创新治理。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TAN Khee Giap:从“偶然”到顶尖,新加坡如何成为金融中心?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TAN Khee Giap(陈企业)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TAN Khee Giap(陈企业)谈到,首先,新加坡拥有抢占先机的敏锐。当美国银行提出利用时差开展外汇交易时,新加坡果断抓住了这个“意外”的起点。其次,这也离不开平衡发展与风险的智慧。新加坡独创性地将银行体系分为离岸与在岸,既开放了市场,又守护了宏观金融安全。而且无论是面对比特币等新科技现象,还是面对财富管理的新机遇,新加坡都选择了在严格风险披露与控制下的稳健发展,宁可慢也不愿失控。不过,当新技术出现时,若出于风险考量管控过严,往往会阻碍行业快速发展、错失盈利机会,这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他还表示,在发展中政府的角色不仅是推动者,更是严格规则的制定者与守护者。同时,新加坡还以开放心态广纳国际人才,并大力投资数字化、基础设施等硬软件环境,共同构筑了一个全面、可信赖的金融生态体系。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总而言之,新加坡的经验表明,打造一个金融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考验的是一个社会在机遇、风险、治理与文化之间的综合平衡能力。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TAN Khee Giap(陈企业):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故事,并分享其中的十个观点核心观点。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第一点,新加坡从未主动规划要成为金融中心,我们的崛起“纯属意外”,这是我们的副总理亲口所说。早期,新加坡以制造业为核心产业,许多企业频繁向我们提出需求——制造业发展需要配套的金融服务。于是,我们开始小范围地提供相关支持,当时完全没有想过要向金融中心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后来有一天,美国银行的代表找到我们的一位公务员,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由于时差原因,纽约与新加坡相差约12小时,伦敦与我们相差8小时,日本则比我们早2小时。如果新加坡能成为国际汇率交易中心,你们将是首个获得相关牌照的。”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之后我碰到那位公务员,便问他:“对方让你去争取牌照,没给你拨款吗?”他回答说:“我当时根本没考虑钱的问题。”我把这件事汇报给副总理后,副总理当即做出判断——为美国银行开放外汇交易业务。凭借时差优势,美国银行可以在日本买入、新加坡卖出、再到纽约买入,形成连贯的交易链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所以我要讲的第一个核心故事就是:新加坡成为金融中心,始于一场“意外”。这让我想到了杭州,这个“意外”恰恰证明了一件事:当机会出现时,必须抢在时机之前行动,绝不能让它白白溜走。我们正在做一项博士后研究,主题是“杭州作为‘俱乐部枢纽’(clubhub),如何助力‘七小龙’企业发展”。我们非常好奇,当年那些基金经理和天使投资人,是如何决定投资这些企业的。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第二点,新加坡的公务员体系有个特点:做得好是本职,做得不好就要承担责任,因此公务员往往不会轻易推行太多新政策。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作为金融中心,我们始终面临一个两难困境——既要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又要确保宏观经济稳定。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当年给美国银行发放外汇交易牌照后,我们立刻思考:新加坡体量这么小,大规模的外汇交易会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安全?于是,我们开创了课本上没有的模式——将银行体系一分为二:一个专门处理新加坡元业务,另一个则处理非新加坡元业务(当时以美元为主,还有马克和法郎)。也就是说,教科书里从未提及可以将银行拆分为新币与非新币业务板块,还执行不同的缴费标准——非新币业务缴纳10%,新币业务则缴纳33%的税费。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第三点,我想强调这种“两难”的本质:你既是运动员,又必须兼任裁判。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既要推动产业发展,又要防范其带来的宏观风险,因此时常需要在两者间寻找平衡,尤其在环境变化时,更要精准测算利弊。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小编:财神)

专家一览机构一览行业一览